“当大自然发怒时,谁能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2024年的丽江,正面临着一场与自然力量较量的考验。近日来,丽江地区频繁遭遇强降雨天气,导致多地出现泥石流、塌方等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当地政府和民众携手并肩,共同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7月25日,国道G348武大线丽宁公路永胜、宁蒗境内的多个地段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和塌方灾害,致使道路被阻断。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但救援队伍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行动起来。消防官兵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黑夜中点亮了希望之光,他们用双手搬开巨石,用肩膀扛起生命的责任。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所有被困人员都被安全转移,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这一幕幕画面,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9月15日晚至16日凌晨,华坪县境内出现了罕见的强降雨天气,引发了洪涝和泥石流灾害。据初步核查,截至9月16日早上8点,已有1人死亡,14人失联。这不仅仅是一组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悲痛与绝望。然而,在灾难面前,人们并没有选择放弃。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方力量展开搜救工作。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每一次成功的营救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丽江市气象部门早在8月24日就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内部分地区累计降水将达到或超过50毫米。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提醒市民加强防范措施。同时,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相关部门还特别针对热门旅游景点如黎明景区采取了临时关闭措施,并安排工作人员引导滞留游客撤离至安全地带。
丽江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复杂多变,容易受到极端气候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此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对此,丽江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仅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建立了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例如,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安全生产、防汛度汛暨旅游管理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市委书记崔茂虎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事实上,丽江并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考验。回顾过去几年间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发现这座城市在应对危机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20年8月16日至19日期间,全市范围内普降暴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但是,在全体市民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克服了困难,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年9月份,由于连续不断的降雨,宁蒗战河镇等地再次发生山体滑坡割、泥石流灾害。尽管情况危急,但由于前期做了充分准备,因此损失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022年夏天,丽江再次经历了严峻考验。据统计,当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6个州(市)127个县(市、区)1042.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3.62亿元。其中,洪涝灾害成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共发生了44次,占总数的21.0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受灾人数众多,但由于及时有效的救援措施,使得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较往年大幅下降。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丽江市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法。一方面,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预报精度;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在一些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村庄设立了宣传栏,定期举办讲座活动,向村民们普及相关知识。此外,还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日常巡查工作中来,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现如今,丽江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每当遇到恶劣天气时,各部门之间能够迅速联动,形成合力。无论是交警指挥交通疏导车辆绕行,还是消防队员冲在最前线解救被困群众,亦或是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排查隐患,所有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那就是守护好这片美丽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并传承下去。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挑战,丽江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园。让我们一起期待,在不久后的将来,这里将不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地方。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除了欣赏到迷人的风景之外,更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深处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结语
大自然的力量无穷无尽,但我们相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每一位居民都是英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热土。愿未来的日子里,丽江能够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世界看到这座城市的坚韧与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