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禾甸旅游规划:从古老村落到现代旅游胜地,一场乡村与文化的华丽邂逅

云南大理,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正经历着一场从古老村落到现代旅游胜地的华丽蜕变。禾甸镇,一个藏在群山怀抱中的小镇,正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小镇是如何通过精心规划,将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的。

image

七宣村的新生

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七宣村,一股浓郁的彝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青瓦红墙,牛头图腾,每一砖每一瓦都透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七宣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如今已经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

image

产业与旅游的双轮驱动

禾甸镇党委书记段青云曾说:“结合禾甸实际,乘脱贫攻坚之风,镇党委、政府率先提出‘产业旅游双推进’的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做实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旅游推广,为镇村带来了跨越式新发展。” 这句话道出了禾甸镇成功的秘诀。

image

特色产业助力脱贫

在禾甸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低产桑园改造、特色水果种植、中药材栽培……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新泽村村民杨慧笑着说:“以前的农忙日,一人一锄头,一干一整天,但最终也只能勉强自给自足,效率低又很累;可现在不一样了,政府不仅帮忙选种,还提供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让我们的土地实现规模化发展,一年可以收成三、四季,同样的土地,收益相较过去翻了好几倍,但人却更轻松了。”

image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七宣村的“哑巴节”和土陶制作技术,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月初八,七宣村都会举办“哑巴节”,通过请“大哑巴”仪式和跳哑巴舞,展示彝族人民辛勤耕作的场景。这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吸引了数万游客前来参观。村民罗天明自豪地说:“我刚送走了两位从上海远道而来游玩的客人,他们在我家住了4天5夜,我带他们上山找山货、感受乡村田园生活,还亲自体验土陶、刺绣制作以及哑巴节文化,他们对此也是赞不绝口,说下次会带更多的朋友来。”

image

乡村旅游的崛起

禾甸镇的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大营社区支书王发先介绍:“2009年,大营传统彝族‘哑神’节被云南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土陶制作技术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目,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以万计。” 温水村的温泉、老街的白族花灯歌舞,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带动了当地村民的经济增收。

乡村振兴的典范

禾甸镇通过“产业+”和“旅游+”的双轮驱动,实现了镇村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镇895户33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实现830户316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6.73%降至目前的0.54%。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村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未来的展望

大理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大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康养胜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禾甸镇作为这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七宣村的“乡村CEO”

在七宣村,一批年轻的“乡村CEO”正在引领乡村旅游的新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现代经营管理的知识,还深谙本地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为村庄带来了新的活力。

从农田到景区的转变

禾甸镇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仅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色水果种植、中药材栽培等项目,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禾甸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同时,镇上的道路也得到了全面的修缮,交通更加便捷。

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游客,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销售土特产品,收入显著增加。罗红映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他趁着旅游热潮,开起了农家乐,2018年收入已达4万余元。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禾甸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传承人”模式,建立了“哑巴”文化传承馆,成立了“土陶民办合作社”,积极搭建平台,党员带头当好文化传承人、展卖推销员,成功实现了对哑巴文化和土陶技艺的保护传承。

乡村旅游的未来

禾甸镇的乡村旅游仍在不断发展中,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项目和特色活动推出。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推动禾甸镇成为云南省乡村旅游的典范。

结语

从古老的村落到现代的旅游胜地,禾甸镇的华丽转身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了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云南大理,不妨走进禾甸镇,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吧。

热门文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