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不仅点亮了夜晚的山路,更照亮了村民们的笑脸和生活的希望。”这句话或许听起来有些诗意,但它真实地发生在大理洱源炼铁乡的每一个角落。2024年的今天,当你走进这个曾经夜晚漆黑一片的小山村,你会发现,这里的夜晚已经被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彻底改变。这些路灯不仅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的安全问题,还提升了大家的生活质量,成为了炼铁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

炼铁乡地处洱源县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这里曾经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单一等诸多问题。然而,正是这些问题激发了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的决心。近年来,炼铁乡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通过实施“点亮乡村”工程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点亮乡村”工程方面,炼铁乡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如“省妇联捐赠太阳能路灯、村级筹资安装、乡村组干部负责协调实施”的模式,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截至目前,炼铁乡已在5个村47个村民小组安装了454盏太阳能路灯,村级投入安装资金达21.1万元。这些路灯不仅美观节能,还能自动开关,无需人工管理,每年每盏灯可节约电费2000多元,真正实现了“点亮乡村”的目标。

与此同时,炼铁乡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激活村级集体经济。纸厂村作为炼铁乡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曾经只能种植经济效益较低的传统作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调研,引进了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成功引入了山嵛菜和中药材种植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显著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据统计,纸厂村种植山嵛菜、中药材两项年收入近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从零跃升至10万元。

村民陆存英就是受益者之一。她自豪地说:“去年我家种了2亩多的山嵛菜和8亩多的中药材,卖了5万元,收入还不错。”像陆存英这样的例子在炼铁乡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参与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心。

除了种植业,炼铁乡还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引进西门塔尔牛、波尔山羊等新品种,引导群众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加快牲畜品种引进和改良步伐。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炼铁乡还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纸厂村依托石城特色村落、苍山步道、彝家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特色观光农业、徒步游、乡村生态体验游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炼铁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例如,在漾濞县“5·21”地震和洱源县“9·13”大型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炼铁乡迅速行动,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此外,炼铁乡还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专项行动,严肃整治“慵懒散慢滑”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营造了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乡村干部的服务水平,还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展望未来,炼铁乡将继续秉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原则,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炼铁乡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在这里,每一步都踏出了希望的足迹,每一盏灯都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炼铁乡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路灯和产业的故事,更是一群人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故事。当我们谈论乡村振兴时,不妨来看看炼铁乡,看看这里的人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让我们共同期待,炼铁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每一个村民的笑容都会更加灿烂。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