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子季”来了,大理的山林间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每一场雨后,大地似乎都在悄悄地孕育着新的生命。在云南,菌子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场财富的盛宴。从6月到10月,无数的菌子爱好者和商家涌入这片神奇的土地,只为那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理,看看这里的菌子是如何从山林间走向世界,成为餐桌上的宠儿的。

大理州云辉毅合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胡碧琴自豪地介绍:“我们从6月份到10月份都是新鲜野生菌的收购期,从普洱到内蒙古我们都去,但主要集中在云南,目前在云南设有4座分厂。” 公司拥有标准化速冻食用菌车间、腌渍食用菌加工车间、干制食用菌加工车间,还有5000立方米的低温冷库。这些设施确保了菌子的新鲜和品质,让大理的菌子能够漂洋过海,远销欧洲、新加坡和日本。

菌子的诞生:大自然的馈赠
每一场雨后,大理的山林间都会迎来新的生机。菌子的生长有自己的节奏,一年里会在6月至9月集中出现,这段时间也因此被称为“菌子季”。不同的月份、不同的地点,会催生出不同的野生菌品种。苍山的7月多喇叭菌,8月多抹布菌、奶浆菌、青头菌和黄赖头,9月多青头菌,9月之后菌子则会越来越少。 小岳,一位来自黑龙江的领队,这两年在大理的山林间找到了新的事业。他告诉我们:“菌子的魔力不断吸引着我们走向山林更深处。”

采摘的乐趣: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采摘菌子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雷雨过后,菌子会迅速生长,但它们的生命力也非常短暂。因此,每一次采摘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较量。游客们提着篮子,拿着铁耙,跟随小岳深入山林。小岳慧眼识菌,很快在路边发现了一株考夫曼牛肝菌。“那里有一个大的,看见没?”小岳一边指,一边提醒大家。大家迅速跟上,小心翼翼地将菌子从土中拔出,放入篮中。

加工的匠心:从山林到餐桌
采摘回来的菌子,需要经过严格的加工处理,才能保证其品质和安全。在大理州云辉毅合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工作。他们首先要将菌子刮去泥脚,进行分选、切块、清洗,然后通过速冻、腌渍、干制等方法进行保存。胡碧琴告诉我们:“这些菌子将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工,最终走上世界各地的餐桌。”

出口的辉煌:云南菌子的国际舞台
大理的菌子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备受青睐,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祥云县是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收购、加工、出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全县有野生菌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户70多家,长期固定从事野生菌收购、加工和销售的人员达3000多人,季节性工人8000多人。祥云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祥云县出口认证的食用菌有松茸、牛肝菌、鸡油菌、羊肚菌等17个品种,食用菌出口企业10余家。近年来祥云县的食用菌年出口额在1亿元以上,占全省的1/4左右。

产业的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野生菌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大理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大理州云辉毅合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朱必炳从1986年开始做野生菌收购、加工、销售生意,2016年注册成立了公司,发展成为祥云县食用菌出口龙头企业,年食用菌出口额占全县的2/3左右,2022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亿元。 朱必炳表示:“野生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旅游的热潮:采菌子成为新时尚
随着野生菌产业的蓬勃发展,采菌子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博主“大理鹿先生”观察到,采菌子去年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旅游活动,今年则迎来了大量游客和从业者的入场,算是“出圈”了。最夸张的时候,山上可能会出现“人比菌多”的情况。鹿先生告诉我们:“大理古城附近有一条线路,今年把路修好了,游客沿着宽阔的水泥路可以开车到山的旁边,菌子都不够分了。”

未来的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大理的野生菌产业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祥云县相关负责人表示,祥云县将发挥食用菌市场的聚集、辐射功能,促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从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规划、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多方面发力,制定鼓励措施加快食用菌地理标志及原产地认证,提高食用菌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一步提高祥云县食用菌尤其是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结语:菌子,不仅仅是美味
大理的菌子,不仅仅是美味,更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礼物。从山林间到餐桌上,每一步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匠心。未来,大理的菌子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快乐。让我们共同期待,大理菌子的更多精彩故事。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菌子的故事还在继续,每一场雨后,都有新的惊喜等待着我们。大理的菌子,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让我们一起走进大理,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品味那份独特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