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在整顿吗?2024年最新进展: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大理如何守护这颗高原明珠?

洱海,这片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水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保护战役。2024年11月16日下午,大理州委副书记、州长陈真永率队巡查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工作,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精准治理,推动洱海水质持续稳定向好。这次巡查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视察,更是对洱海保护工作的全面检阅。

image

洱海保护,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

十年前,洱海曾因水质下降爆发过几次大规模蓝藻,海菜花在洱海难觅踪迹。然而,经过近十年的综合治理,洱海的水质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湖体透明度提升至2.29米,海菜花重现洱海。这背后,是大理州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的转变。

image

生态修复,科学施工,精准发力

陈真永一行从兴盛大桥北侧锁水阁出发,沿环湖步道步行至洱海生态廊道葶溟溪段,仔细察看近岸水体情况和湖岸生态环境,重点巡查洱海湖滨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项目、洱海湖滨带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情况。他指出,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治理事关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成效,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压实责任、科学施工,对发现的问题要迅速制定整改方案,精准发力,持续巩固洱海保护治理成果。

image

洱海生态廊道,绿色生态屏障

洱海生态廊道的建设,不仅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还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129公里的生态廊道,星星点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滨缓冲带和湿地,为洱海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生态防护网。如今,环洱海的生态廊道已经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带动了周边民宿和餐饮的火爆生意。

image

法治保障,全民参与,共筑绿色家园

洱海保护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大理州先后5次修订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构建起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同时,洱海周边的居民和游客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形成了全民治湖的良好氛围。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大理州始终将洱海保护作为最具体、最现实的任务,确保洱海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image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促共赢

洱海保护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24年上半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0.87%。洱海的美丽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洱海周边的农业、渔业等产业也因水质的改善而受益,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促共赢的新局面。

image

未来展望:从洱海保护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24年10月19日,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正式启幕。这次论坛不仅展示了大理在洱海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大理州将继续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走一条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稳定改善的湖泊治理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image

结语

洱海的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大理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未来的洱海,将继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让我们共同期待,洱海的明天更加美好,大理的未来更加辉煌。

image

热门文章

随便看看